“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2014年李克強總理發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并提到:“雙創”的核心在于激發人的創造力,尤其在于激發青年的創造力。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為青年搭建多元成才的道路和人生出彩的舞臺責無旁貸。
定位:適合中職生發展需要
未來,知識教育和技能教育不再能夠滿足人的終身發展需求,需要在此基礎上通過雙創教育全面提升人的綜合素質,既能培養出3%成功創業的商業精英,也能幫助剩下97%的就業者自我成長和發展。因此,在“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的時代,每一個人,特別是將要走向社會、走向職場的年輕人都應當把雙創教育作為一堂“必修課”。
雖然雙創教育的社會關注度很高,但對中職生雙創教育的關注度明顯弱了不少,很多人覺得中職生年齡小、閱歷淺,談創業還不成熟。既然雙創教育是青年的必修課,中職學校就應當尋找出一條適合中職生心理和年齡特點的雙創教育途徑。學生年紀小,就要把握好雙創教育的時間優勢;學生閱歷淺,就要找準雙創教育的定位。
因此,我認為中職學校開展雙創教育,要從教育教學改革著手,把雙創教育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同時,為學生創設良好的雙創教育生態環境,幫助他們扎下根基、吸收養分、積累經驗,為踏入社會增添更大的底氣和更多的籌碼,為可持續發展注入力量。
案例:中職生也可以成功創業
昌職校園里有一家叫“愛的味道”的西餅屋,一到課間里面就擠滿了學生,老板名叫邊玉峰,是學校烹飪專業2010屆的畢業生。2013年的一天,他帶著一沓厚厚的創業策劃書回校找到我,跟我講述了創業的愿望。他說,昌職給予他的不僅僅是一項技能、一個崗位,在校期間參加的創業社團和小微企業實踐都在激發他的創業夢,他希望能把創業項目設在校園里,為其他學生樹立創業榜樣的同時,也能盡自己的一份力幫助更多學生認識創業、敢于創業。我被這個年輕人對專業的自信、對夢想的堅持、對學校的感恩深深打動了,在學校各方面的支持下,這個充滿夢想和希望的小店在校園里誕生了,而這家店也順應了創辦時的初衷,成為烹飪專業的校內創新實踐基地。
為了幫助更多像邊玉峰這樣有創業夢想的學生,以及所有向往未來美好生活學生的發展需求,學校提出“全體教師參與、面向全體學生、立足學生全面發展、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的“四全原則”,建立了“通識+技能+實踐”的三階梯課程體系,搭建了課程、展示、實踐三大雙創教育平臺,引進了“知名高校+知名企業+知名大師”,營造出濃郁的雙創教育生態環境,助力學生的多元、可持續發展。
實踐:三大平臺厚植雙創教育沃土
首先,課程平臺讓雙創教育破土萌芽。課堂是雙創教育的主戰場,課程是雙創教育的主渠道。中職學校雙創教育的目的是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課程改革理念上,要不斷強化對學生創新創業的知識、能力、品質和實踐教育,著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創新創業、協作精神和社會擔當的能力。
學校構建了“三階梯”的雙創教育課程體系:第一級階梯,面向全校學生開設雙創通識課程,幫助所有學生對創新創業形成基本了解,激發創新創業興趣;第二級階梯,面向有創業想法的學生開設雙創技能課程,幫助學生掌握創業全過程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第三級階梯,面向有創業意愿的學生開設雙創實踐課程,為開展創業實踐提供精準指導,搭建實踐平臺。“三階梯”的課程體系既實現了雙創教育全覆蓋,又有量身定制式的、精準化的課程設計,創業課程與專業課程有機融合,充分體現出職業教育特色,達到了讓每一名學生都受益、都成長、都發展的教育初衷。
學校引進的兩所高校資源也為雙創教育的推進推波助瀾:與北大創新教育團隊合作,以選修課的形式面向學生開設“創業基礎與創新實踐”課程,每學期有400余名學生參與其中;與清華大學學堂在線聯手,助推創新創業課程“創業通關寶典”上線,打通了學生雙創教育的時間和空間界限,為學生營造出更濃厚的創新教育氛圍。
其次,展示平臺讓雙創教育茁壯成長。創業不只是有勇氣創立一個企業,更重要的是將想法變成行動的一種能力,而好的創業想法需要通過展示和營銷才能為人所知。為此,學校搭建起各類雙創展示平臺,鼓勵學生展示創業想法、激發創業意愿、檢驗雙創教育成果。
學校每個學期面向所有學生開展“課程大超市、創業大舞臺”活動,每周在學校桃李廣場舉行“創新創業項目展示”活動,并面向有創業想法的學生舉辦“昌職杯”創新創業大賽。同時,學校推薦優秀的創業計劃項目參加各級各類比賽,達到“以賽促學、以賽促練、以賽促訓”的目的。在展示平臺上,涌現出了50余項創業計劃項目,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我策劃、營銷、推廣,通過撰寫商業計劃、財務預算、路演展示、現場答辯等環節,將雙創知識轉變成為設計策劃、精確表達、團隊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為未來開展創業活動,更好適應工作崗位要求打下了良好的素養基礎。
創業成功的畢業生對在校生也起到了引領帶動作用。園林專業畢業生曹雪成為京城花藝婚禮策劃第一人;計算機專業畢業生顧顯程創辦“萬康互聯”公司,在互聯網醫療行業嶄露頭角;計算機數字影像技術專業畢業生曹艷良成立個人影視工作室,擔任《彭德懷元帥》等多部熱劇的拍攝工作……這些創業成功的學長回校舉辦創業報告會和專題講座,激勵有創業想法的學生更加堅定了創業信心。
再其次,實踐平臺讓雙創教育開花結果。雙創實踐教育必須基于真問題、真場景、真任務和真項目進行訓練。為給學生提供更加真實的企業創業情境,學校搭建起“校內小微企業+校外知名企業”的實踐雙平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幫助學生創業實踐取得實效。
一是發揮專業優勢創辦校內小微企業。學校將專業技能培養與雙創教育緊密結合,依托專業優勢,幫助在展示平臺脫穎而出的優秀項目以小微企業的方式落地生根。現在,星辰花屋、生態銀行等10余家校內小微企業成為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的“練兵場”,為學生創設了學習創業知識、實踐創業技能、熟悉創業過程的良好條件。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運營管理小微企業,行業、企業大師則為學生提供咨詢、輔導、培訓等全方位服務,引導學生順應市場的變化,動態調整經營內容和經營策略,助力項目健康、可持續發展。
二是用好校企合作資源搭建雙創實踐平臺。學校引進京東集團、聯想集團等大型企業開展深度的校企合作,全面服務學生的雙創實踐,為學生的創新創業提供了最真實、成本和風險最低的實踐平臺。例如,學校與京東集團共建農村電商生態中心,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在實踐平臺上,線上獨立開展“昌平神鹿櫻桃京東眾籌”等多項主題經營活動,線下定期舉行電商O2O營銷推廣及電商實踐活動。在真實的創業活動中,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創業能力顯著提升,學校和企業也探索出了一條產教融合的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產生了很好的育人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