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遇到小區一位媽媽問孩子幾歲分房睡合適。她女兒6歲了,上小學了,最近想讓她獨自睡覺,但是孩子半夜醒來總會跑到大人床上來,非要睡到爸爸媽媽中間。試過兩次都失敗了,不知如何是好。
【資料圖】
孩子出生后,帶孩子睡覺一直是我們傳統的做法,這對培養安全感是非常好的。孩子大點后,我們就會考慮分房睡了。有的家庭,這個問題成了老大難。我見過最令人吃驚的,是一個媽媽說她兒子12歲了還要跟她睡。因為孩子一直膽小,連一個人在空間比較狹窄的衛生間洗澡也會害怕。自己睡覺怕黑,所以一直要跟媽媽睡。
心理學里,沒有建議過一定要在孩子幾歲時完成分房睡,斯坦福教育學博士媽媽陳美齡建議在孩子自己提出時才讓孩子獨立睡覺。陳美齡是出了名的硬核媽媽,養出三個優秀的兒子,都考上了斯坦福大學。她養育孩子非常用心,尤其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
她的三個兒子都是在6歲左右提出想自己睡覺的。因此她建議:不要在孩子自己提出之前跟孩子分床睡。孩子自己提出來,才說明孩子心理上準備好了。
她補充說,孩子長大后,自然會想要屬于自己的空間,父母不用擔心沒法培養他們的獨立性。每個孩子想分床睡的時期也不盡相同,有的孩子早,有的孩子七八歲了仍然想和父母一起睡,都是正常的。
如果孩子一直不提,我們又想和孩子分房睡,也可以跟孩子商量著來,孩子同意就可以試試看。
那么,這個過程我們怎樣引導比較好呢?
首先,避免讓孩子感覺被父母拋棄,要告訴孩子分房睡的原因,給孩子建立安全感。可以跟孩子說,“對小朋友來說,一個人睡覺是很重要的事情。小朋友一個人睡的時候更自在,能休息得更好,長得更高更強壯,這也能讓爸爸媽媽睡得更好。爸爸媽媽的任務是要讓你健康地成長,所以我們要幫助你學會獨自睡覺。”知道了原因,孩子會更加配合。
另外,夜晚睡前要有一套固定的流程,并且每晚都遵照這個流程。對孩子來說,秩序感是至關重要的,比如,如果孩子每晚睡前都喝一杯溫牛奶,然后聽爸爸媽媽講故事或者一起聊聊今天發生的事情。孩子的大腦會將這套秩序與睡覺聯系在一起。遵守秩序能讓孩子更愿意在熄燈時間讓父母離開。
然后,給個適應過程,慢慢離開孩子。準備一把椅子,放在孩子的床旁邊坐著講故事或者聊天。不要躺在或者坐在床上,也不要用身體靠著孩子。如果孩子反對,可以說:“爸爸/媽媽覺得坐在椅子上更加舒服。”
逐漸增加椅子和孩子的床的距離。每晚都把椅子挪得離孩子的床遠一些,然后開始增加一些短暫離開的時間。比如,告訴孩子“媽媽要去一下洗手間,過兩分鐘就回來。”慢慢地,將椅子挪到房間的外面,告訴孩子,“我依然可以看到你。”這個過程可能需要花費一到兩周,保持耐心,孩子需要時間適應。
熄燈后,我們可以依然留在孩子床邊的椅子上待一會,但是不要回答孩子的任何話。
當然,孩子可能反悔,不想自己睡了。如果孩子熄燈后還是跑回大人的床上,甚至哭鬧,我們需要繼續堅持。無論孩子如何哭鬧都要堅持“分房睡”的原則,這是在向孩子傳遞“爸爸媽媽對這件事情是認真的,沒有商量的余地”的信息。
要注意,表示堅持的時候,語調要溫暖、平穩,語速放慢,讓孩子理解我們的意思,有安全感。最后,在白天,我們要保證給予孩子足夠的擁抱和陪伴。因為夜晚的獨處時刻,孩子很可能覺得害怕,沒有安全感,所以在白天一定要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和陪伴。
這就是讓孩子適應獨立睡覺的做法了,總原則就是慢慢放手。過程中不要嚴苛,給孩子制造壓力,也不要反反復復,模棱兩可。溫暖有愛,溫和堅定,一定可以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