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茶青攤晾要均勻,不要攤太厚,薄的地方再勻一點……”6月17日下午,又到了課后延時服務時間,福建省政和縣嶺腰中心小學的“制茶社”熱鬧了起來,指導教師許云友忙著帶領十幾名學生體驗政和白茶的晾青、萎凋等工序。 嶺腰中心小學結合當地茶文化,在課后延時服務時間開設“茶之韻——鄉村學校少年宮項目”特色興趣班,請當地政和白茶制作非遺傳承人授課,讓學生參與采茶、制茶、泡茶等勞動和技藝學習。政和是“中國白茶之鄉”,政和縣把茶文化融入教學,以實踐加深孩子們對鄉土文化的了解。政和縣還編寫了地方教材《福地政和》《神奇的葉子·政和白茶》《走進政和》供全縣小學、初中學校循環使用,政和縣各學校陸續推出《茉莉之鄉》《家鄉茶味》等鄉土教材,進一步助推茶文化的弘揚和傳承。 近年來,政和縣結合縣情、鄉情,引導全縣學校在課后延時服務中融入“政和元素”內容,如茶文化、朱子孝道文化、四平戲文化、茶燈戲文化等,將鄉土文化教育列入“第二課堂”,讓學生在興趣活動、綜合實踐中得到全面發展。 “黃金萬兩容易得,白毫銀針若得皇上品嘗……”四平戲《御賜縣名》演出結束,觀看完表演的政和縣第一中學學生意猶未盡地看著屏幕上尚未關閉的字幕哼唱起來,這是政和縣開展非遺戲曲進校園活動中的一幕。 政和四平戲源于明代“稍變七陽”的四平腔,一直保持著唱白皆用“土官話”的傳統,還保持著大量宋元雜劇的表演體制,是全國少有的處于原始狀態的古老劇種,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繼承和弘揚四平戲等寶貴的民間文化遺產是政和縣各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頭戲”。 政和縣開發校本課程,開展童謠傳唱活動,結合四平戲、茶燈戲等非遺文化,將不同歷史時期的優秀作品以童謠形式創新展現,邀請四平戲、茶燈戲等戲劇的戲劇演員將傳統戲曲“唱”進校園,楊源中心小學面向三、四、五年級的學生專門成立四平戲興趣班,每年招收學員,讓古老的藝術在學生身上綻放光彩。 此外,政和縣各學校還挖掘具有豐富內涵的中華民族特有節日,開展以感受傳統節日文化為主題的教育活動,向學生普及“新娘茶”等極具地方特色的政和端午節、春節習俗活動。 “君之所貴者,仁也。臣之所貴者,忠也。父之所貴者,慈也。子之所貴者,孝也……”6月19日,政和縣南門小學響起瑯瑯讀書聲,聞聲走進三年級二班教室,一場朱子文化經典誦讀活動正在開展。 政和是朱子祖居地、朱子文化孕育地。政和縣持續開展“朱子成年禮”、朱子文化進校園、以《弟子規》等朱子詩文為主的經典誦讀等活動,中小學校中推廣使用朱子文化中小學讀本,開辟“朱子文化專欄”“朱子文化主題黑板報”,在全縣營造良好文化氛圍的同時,突出在青少年中普及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