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非常榮幸受邀參會,與大家分享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新進展和我們在跨學科研究方面的看法。從很多層面來講,大學就像一個人。一個人未來走向何方取決于他從哪兒來,以及所處環(huán)境帶來的影響,也就是大學的歷史。1905年,新加坡國立大學還是一所服務于國家醫(yī)療需求、規(guī)模非常小的醫(yī)學院。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逐漸開始服務國家的更多需求,而目前則是服務全球的需求。
今天,我主要想講兩點。第一,新加坡國立大學已成為一所多元化大學。第二,我們正在推動多學科教育和科研多樣性。在研究領域和教學方面,新加坡國立大學有32000名學生,17個本科專業(yè),這個數(shù)字還在不斷攀升。此外,我們還有2000多名教職工。在新加坡這樣一個小國家,我們其實已經(jīng)能夠滿足整個國家的教育需求了,但我們希望能為下一代提供更多機遇。我校60%的師資來自新加坡,40%師資來自其他國家,這樣能確保師資多樣化,也為全球?qū)W生創(chuàng)造研究領域多樣化的機會。為服務新加坡,學校80%的本科生來自本土,20%的本科生來自其他國家。但研究生的構成幾乎相反,70%的學生來自其他國家,30%的學生來自本土。為什么在新加坡我們可以吸引到全球的研究精英?這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和研究領域非常多樣,我校有兩個醫(yī)學院、商學院、法學院、公共衛(wèi)生學院、音樂學院、設計與工程學院等16個學院。
兩年前,學校開始了重要的教學改革,其中一項是讓學生獲益更多的基礎性改革。我們開設了通識課程,希望學生對新知識有全局性的了解,建立了人文與理學院、設計與工程學院和新的“國大學院”。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在健康科學學院、計算機學院和商學院進行了教學改革,希望為學生們提供更多元化的選擇。不同學院、不同系、不同部門的學生可以選擇本院的課程,也可以跨學院選擇課程。不同學院、不同系、不同部門之間可以打通壁壘,實現(xiàn)知識融合和跨學科研究,為學生和研究人員創(chuàng)造更多元化的合作機會。
科研方面,我們建設了跨學科研究平臺,推動研究平臺的創(chuàng)新,例如,研究如何引領新加坡成為智慧國家、如何提高城市韌性并尋求解決方案、在材料方面把人工智能和傳統(tǒng)材料結合起來等。此外,我校還打造了能容納9萬多市民的女皇鎮(zhèn)保健區(qū),這個社區(qū)老齡化問題非常嚴重,80%的居民住在公共住房區(qū),平均年齡在65歲以上。我們多方合作,共同關注健康的多重決定因素,并且與居民和社區(qū)合作伙伴共同創(chuàng)建和試點解決方案。新加坡是非常典型的嚴重老齡化的國家,老齡化問題遲早需要解決,所以我們邀請了全球多所大學與我們合作,共同研究如何有效解決老齡化問題。
另外,新加坡國立大學有一個多學科開放和包容的社區(qū)——城市科學中心。新加坡是一個國家,也是一個城市。它其實是以城市化的概念設計的,所以我們必須考慮未來的城市、城市生活應該是什么樣的。因此我們邀請大數(shù)據(jù)或者城市環(huán)境保護等方面的專家,共同研究更適合下一代城市發(fā)展的新方案。
總結一下,首先,新加坡國立大學已成為一所處于技術和文化十字路口的多元化大學,我們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也有責任去面對這些問題。其次,我們正得益于多學科教育和科研的多樣性,以促進現(xiàn)代社會和工業(yè)日益多樣化。以上將幫助我們解決現(xiàn)代社會和工業(yè)日益多樣化的問題。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