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在教育部召開的發布會上,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司長雷朝滋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60%以上的學科類國家重點實驗室、30%的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由高校牽頭建設。高校專利授權量從2012年的6.9萬項增加到2021年的30.8萬項,增幅達到346.4%。
十年來,我國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體制機制改革持續深化,服務國家重大需求成效顯著,為創新型國家和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建設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創新平臺體系更加完善,高校牽頭建設了60%以上的學科類國家重點實驗室、30%的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人才隊伍更加壯大,全國超過40%的兩院院士、近70%的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都集聚在高校。
教育部不斷強化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構和人才隊伍專業化建設,率先調整專利資助獎勵政策,推動專利申請前評估制度落地,著重發揮產權激勵和評價導向作用,高校科技成果供給質量和轉化效率顯著提升。高校專利授權量從2012年的6.9萬項增加到2021年的30.8萬項,增幅達到346.4%,授權率從65.1%提高到83.9%;專利轉讓及許可合同數量從2000多項增長到15000項,專利轉化金額從8.2億元增長到88.9億元,增幅接近十倍。
十年來,教育部大力推進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為科技創新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持續推動賦予高校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權,簡化財務報銷流程,配備科研助理,明晰高校科研項目經費管理、科研成果轉化應用的政策紅線底線;組織高校開展了“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擴大科研經費使用自主權”“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等一系列試點。( 記者 何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