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近年來,浙江工業大學加強從需求對接、方向布局、任務承接、團隊組建、協同攻關到成果轉化的全鏈條有組織科研,以高質量創新成果助力提升產業發展核心競爭力,支撐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高質量建設工程科學技術的研究開發基地。
有組織布局科研戰略方向
學校聚焦區域國家戰略、浙江三大科創高地建設和浙江省支柱產業提檔升級的重大需求,建立健全對接國家戰略和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機制,以優勢學科和領軍科技人才為核心,布局科技創新的戰略方向和重點領域。
【資料圖】
以重大需求為導向,建強科技攻關平臺。學校根據科技創新“四個面向”的戰略方向,加強重點科創平臺的布局和建設,夯實有組織科研的創新支點,積極融入國家創新體系。例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實施學科匯聚研究計劃,重點圍繞生命科學、地球科學和智能科學三大領域成立前沿交叉科學研究院,以“精準重力場觀測”等前沿科學問題為突破口,集成優勢基礎學科研究團隊,前瞻布局多學科交叉的前沿科學探索。
以科技領軍人才和重大創新團隊為核心配置資源,提升承接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的能力。圍繞事關產業核心競爭力、整體自主創新能力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重大科學技術問題,學校實施卓越創新行動計劃,以科技領軍人才為核心,以重大創新團隊為主導,開展重大科技項目的定向培育,承接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的能力和水平實現了新的躍升。2016年以來,先后在先進制造、大氣治理、公共安全風險防控等領域牽頭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13項、課題37項。
以學科優勢為基礎,布局技術攻關戰略方向。學校結合“十四五”規劃制定《科技創新能力躍升行動綱領》,重點聚焦綠色石化、數字經濟、生物醫藥等區域重大創新需求,頂層設計科技發展目標,制定“2021—2025年標桿性殺手锏科研任務清單”,包含了10+10個重大、重點兩個層次的科研任務。例如,面向區域經濟主戰場,布局“城市時空數據的感知和理解”等方向,助力浙江“互聯網+”科創高地建設。
有組織提升科研攻關能力
部分教師意識不強能力不足、一些學科方向不聚焦等,是制約地方高校推進有組織科研的突出問題。地方高校要推進科研基層組織建設,從教師個體行動向創新團隊組織化模式轉變,引導創新團隊提煉研究方向,分層次建設重大(重點)創新團隊,最大限度釋放團隊合力、提升創新能力。
大力推進“人人進創新團隊”,夯實科技創新的基層組織體系。學校以一級學科為基礎組建二級學院,積極倡導學院在二級學科方向設立研究所,研究所下設若干個由教授牽頭組建的創新團隊,實行“所管科研、系管教學”運行機制。學校要求所有中青年教師通過雙向選擇進入創新團隊。同時,學校統籌制定和完善任期目標責任制、崗位聘任和考核、專業技術職務評聘、研究生導師資格認定和招生指標配置等政策,系統建立起有利于創新團隊建設的政策和舉措,建立起團隊評價、個體評價相結合的考核評價機制,尊重和認可團隊成員的實際貢獻。目前,全校有1985位專任教師組建了259支創新團隊,成團人數占專任教師總數的83.1%。
引導創新團隊聚焦重大需求提煉研究方向,推進團隊真研究問題、研究真問題。學校大力倡導建立“一個學科重點對接一個產業、一個團隊服務支撐一個龍頭企業”的產學研合作模式,通過強化價值引領、弘揚科學家精神等方式,推動創新團隊主動對標國際科技前沿明確科學問題,深入產業頭部企業找準關鍵技術,結合團隊優勢確定科研選題,深化協同攻關。同時,實施“一流學科攀登工程”,推動各學科編制“十四五”學科建設任務書,通過組織論證會的形式,邀請國內外頂尖專家“把脈問診”,進一步凝練科研方向。
實施“揭榜掛帥”新機制,打造科技攻關集團軍。2021年,學校主動適應科技創新范式變革的新趨勢,推動科研組織模式迭代升級,實施創新團隊建設3.0版,推進實現從單團隊作戰向大兵團協同攻關的轉變。學校堅持目標導向、任務牽引,制定《關于推進創新團隊建設的實施意見》和《“科研北斗計劃”實施辦法》,依據“2021—2025年標桿性殺手锏科研任務清單”,采用“揭榜掛帥”的方式,遴選組建以重大任務為導向的協同創新團隊,按重大、重大(培育)、重點三個層級分類建設,通過加強技術路線論證、全過程目標管理、優質創新資源傾斜配置等方式,打造科技攻關集團軍梯隊,推動有組織的重大科研任務攻關,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學術影響力、產業引領性的研究成果。
有組織推進科研成果轉移轉化
加強有組織科研,要提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能力,服務重大產業的轉型升級。學校堅持把提升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能力作為內涵式發展的原動力,促進學校人才鏈、學科鏈、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以一流服務成效反哺提升學校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創新能級。
對接產業創新重大需求,強化產學研合作網絡的戰略布局。學校堅持“學校布點、學院建點、學科團隊蹲點”三級聯動,建設多類型技術創新載體平臺,推動技術開發、產品研制、工程創新、集成攻關、創業孵化一體化,實現賦能模式從教師團隊“單點式項目合作”向全領域“立體式戰略支撐”迭代升級。學校先后在長三角及青海、寧夏等地建設3個大學科技園(分園)、36家地方和企業研究院、46個地方技術轉移中心,有力支撐了區域重點產業轉型升級。以政府為主導建設的環校園知識經濟圈業已成為學校政產學研用合作的“新名片”。
深化與行業龍頭企業的戰略合作和協同創新,為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提供高質量源頭技術供給。長期以來,學校形成了扎根產業創新主戰場的科研傳統和特色優勢,與行業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關系,累計共建校企聯合研發中心278個,服務企業6600余家,學校50%以上的科研經費來自企業委托項目,“十三五”以來累計承擔合同金額千萬元級以上重大企業委托項目42項。
推動高質量專利全過程賦能,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學校以賦權改革試點為契機,為所有重大科研項目配備專利技術經紀人,加強項目關鍵核心技術專利布局、授權前景、市場價值的前置分析,頂層設計高質量專利組合;取消授權獎勵,強化轉化收益及事后激勵,差異化賦權轉化與非賦權轉化收益,鼓勵發明人主動申請賦權,將價值評估、轉讓審批、收益分配等多環節集中于一次賦權,進一步簡化專利轉化流程,提高發明人轉化便利性;探索專利轉化“淘寶模式”,實現數字賦能專利轉化。
(作者系浙江工業大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