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教育部“2023高考護航行動”安排部署,結(jié)合全國各省(區(qū)、市)高考志愿填報時間安排, “2023年高考網(wǎng)上咨詢周”活動將于6月22日至28日在教育部“陽光高考信息平臺”舉行。
一起來看具體安排——
活動形式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活動期間,平臺將提供文字問答和視頻直播兩種方式。
文字問答咨詢時間為9點至17點,鼓勵高校積極采用視頻直播方式開展招生宣傳和咨詢。
各高校將加強線上招生宣傳,為考生、家長提供準確權(quán)威、周到細致的志愿填報咨詢指導和服務。
參與方式
考生可通過教育部“陽光高考信息平臺”網(wǎng)頁、“陽光高考信息平臺”微信公眾號、“陽光高考”百度小程序等參與咨詢周活動,了解有關(guān)高校的視頻直播活動安排。同時,為提高咨詢效率,請考生先瀏覽各高校發(fā)布的相關(guān)信息,了解相關(guān)情況。
高考咨詢周網(wǎng)址
https://gaokao.chsi.com.cn
點擊圖片進入“陽光高考”平臺
截至目前
已有20多個省份
公布高考成績查詢時間
在緊張等待查分的日子里
還有哪些準備工作可以做?
有什么事情需要特別注意?
跟教育小新一起來看——
志愿填報,考生要做哪些準備?
第一步,熟悉政策。考生家長對于本省高考政策要有整體把握,搞清楚哪些和自己切身利益相關(guān),重要政策當年是否有變化等。
第二步,收集信息。獲得信息的渠道和來源至關(guān)重要。一般來說,考生家長可以選擇的權(quán)威渠道大致有:教育部的陽光高考信息平臺;當?shù)亟逃荚囋杭案咝9倬W(wǎng)、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高考高招類報紙、廣播電視節(jié)目等。
第三步,準確定位。定位是填報志愿中最重要的一步。眾所周知,高考錄取時是將一定范圍的學生按其填報的志愿和高考成績進行排位,從高到低,位次越高,被錄取的機會就越大。
第四步,知己知彼。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做好了定位“知己”,還要做好“知彼”的工作,除了了解填報志愿相關(guān)政策之外,還要弄清各個招生院校的基本情況。
第五步,初選志愿。“初選志愿”是結(jié)合自己的成績定位,確定目標院校。考生可以大致劃定一些在本省有招生計劃的院校,并認真閱讀招生章程,比較各院校、專業(yè)的招生人數(shù)、錄取分數(shù)等,選擇和自己興趣、分數(shù)、批次相符合的院校。
第六步,模擬填報。“模擬填報”是根據(jù)本地志愿設(shè)置情況,將考生的高考志愿草表完整地呈現(xiàn)出來,做一遍真實的模擬。高考志愿都是在網(wǎng)上填報,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完成,逾期不予補報,所以提前模擬有備無患。
高考前后需警惕詐騙陷阱
在做好準備工作的同時,還需要提醒考生和家長:高考準考證號、成績單、志愿填報表等,都屬于重要個人信息,盡量不要在微博、朋友圈等公開曬圖,否則可能會被不法分子盯上,進而實施詐騙犯罪。
高考后,一些考生預估成績不太理想,個別家長和學生企圖通過一些特殊渠道獲得進入高等學府求學的機會,很容易因此被騙。北京市朝陽區(qū)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法官助理秦夢圓提示,面對錄取過程中的詐騙陷阱,應該注意以下事項:
第一,保持理性分辨真?zhèn)巍?/strong>在錄取過程中,所有考生都可以通過官方渠道查詢自己的錄取狀態(tài),因此不必過于擔心,更不要被別有用心之人利用。對于所有聲稱“可以通過特殊手段來升學”的說法,學生和家長都要保持警惕,天上不會掉餡餅,只會掉陷阱,不要相信任何旁門左道,正規(guī)的招生錄取不會產(chǎn)生任何附加費用,凡是需要收取保證金、指標費、關(guān)系費的條件,一律不能相信。
第二,不在社交平臺暴露重要信息。在重要時刻我們總會想要與他人分享成果,但是以下信息切記不能曬——準考證信息、身份證號、考生號及密碼、成績單/成績查詢界面、高考志愿填報紙質(zhì)表和錄取通知書內(nèi)文。上述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獲得,即使學生對信息做了模糊處理,但是在科技時代,稍微掌握圖像修復技術(shù)的不法分子均可以將其恢復,并加以惡意改造利用,給學生和家長帶來嚴重損失。因此,學生和家長切勿被喜悅沖昏頭腦,一切要以保證學生信息安全為前提,不可盲目曬圖。
第三,在官方正規(guī)渠道核實信息。考生和家長一定要從正規(guī)渠道了解信息,切勿落入非法招生詐騙的圈套。在收到任何與考生有關(guān)的信息和錄取通知書時,都要第一時間進行核實,通過官方指定的查詢渠道進行查詢驗證,或進入學校、教育部門官方發(fā)布的網(wǎng)址。特別提醒考生家長,涉及轉(zhuǎn)賬情況時,要通過多方途徑來核實賬號真?zhèn)巍?
第四,及時止損報警為上。不僅要未雨綢繆,也要學會亡羊補牢。高考騙局花樣繁多,不法分子往往會通過偽造文件、私刻印章、假冒高校招生人員等方式來騙取考生和家長的信任,如果考生和家長不慎聽信了不法分子的花言巧語,不要猶豫,一旦發(fā)現(xiàn)不合理之處,保存好手頭證據(jù),立即報警,尋求警方的幫助,盡最大可能挽回經(jīng)濟損失。
文章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綜合自微言教育、陽光高考信息平臺、北京朝陽法院微博、央視新聞
圖片來源: 陽光高考信息平臺、包圖網(wǎng)
本文只為傳遞信息,如存在文章/圖片/音視頻等資源使用不當?shù)那闆r,請聯(lián)系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
本期編輯:戚悅
覺得好看,點贊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