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內驅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從小做起。 一旦發現孩子的內驅力正在慢慢喪失,要馬上采取措施,及時轉換環境,幫孩子把 內驅力重新找回來。
我們要做的是幫助每一個孩子找到他們的亮點,而不是用一把標準的尺子去衡量他們。
(相關資料圖)
本文整理自陳文國校長在《領航未來》系列教育訪談節目的講話,藍橡樹編輯整理。 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2021年底,清華大學心理學系的彭凱平教授聯合新華社,調查了三十多萬名中國中小學生,發現孩子們普遍存在“四無”現象——學習無動力;真實世界無興趣;社交無能力;對生命價值無感受。
缺乏內驅力,已經成為當下孩子們的通病,很多孩子只有被家長和老師逼著,才會好好讀書,一旦放松看管,就完全沒有動力學習。長期被家長、老師推著走,對內驅力又是一種消磨。
擺在家長、學校面前的,有兩大難題:
孩子缺乏內驅力,該如何培養?
已經喪失的內驅力,該如何找回來?
我們一起來看看上海宏潤博源學校總校長,國際化教育的拓荒者陳文國校長在「領航未來」節目中給出的答案。
陳文國,上海宏潤博源學校總校長。
國際化教育的拓荒者,
從事國際教育30多年
「領航未來」是藍橡樹聯合今日頭條,共同打造國際教育對話類視頻節目。我們評選出30位在國際教育領域遠見卓識的領航者,邀請他們與藍橡樹創始人張蔚老師對談。感謝他們在國際教育領域作出杰出的貢獻,特頒發「中國國際教育領航人物」獎杯。
在對談中,陳文國校長逐層剖析了內驅力養成的五個關鍵要素,并給出切實建議,以下是他的講述——
一、找到普通孩子的閃光點
成就感的獲得,是內驅力養成的關鍵。成績優異或者特長突出的孩子,他們往往很容易找到學習的成就感,繼而產生驅動力,但是這對普通孩子來說卻很困難。
學校怎么樣才能讓不同的孩子都發揮出自己的特性,找到普通孩子的閃光點?
首先要考慮“成人”,幫助孩子尋找自我。
當孩子專注于他所喜歡的事情,并且這個事情又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那么他漸漸就會在過程中,形成心流。這對提高學習效率是非常有利,如果能把孩子引入到這種狀態,那他想不進步都難。
我們需要在活動過程中,不斷地去欣賞、引導每一個孩子,想方設法地點燃孩子內心的渴望,幫助他們去發掘自我潛力。
我們學校借助了IB課程“全人教育”理念,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讓孩子們在活動過程中,去探索自己想要走的路,如果找到了,那么他一定會付出努力,去做有挑戰性的任務。
其次,不能把一個“模板”套在所有孩子身上。
每個孩子都生而不同,我們不可能用統一的模式去培養所有的孩子。因此課程設置一定要適合全部孩子。
比如很多學校會采用分層走班制,讓孩子能夠在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課程里面都學有余力,得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從心理學來講,如果一個孩子成績好了以后,他會產生一種自己很優秀的心理暗示,這個暗示會促使他想要越來越好,形成一種正向循環。
對不同層次的孩子,采用不一樣的教育模式,這樣的教育環境,才能讓每個孩子都得到充分的關注和進步。
二、杜絕偏見,正視“課外活動”
培養內驅力需要引導孩子做大量的課外活動,豐富人生體驗,但這勢必會擠占學習時間,我們該如何抉擇?
適當參加課外活動,會提高學習效率
學習和課外活動兩者并不矛盾。
從腦科學來看,一個人如果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學習上,那么他的效率一定不高。如果有些活動是孩子出于自身興趣去做的,那么他心態是完全不一樣的,反而會促進學習效率的提升。
比如說體育運動、音樂或者美術,實際上調動的是大腦的另一半,它能夠促使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將左右腦結合起來,提高學習效率。
中學階段,是孩子人格的形成時期,適當的課外活動會對他產生很大的積極影響,這在成長中是不可或缺的。
從功利角度講,社會活動豐富更具備錄取優勢
上海中學國際部這么多年來進入哈佛耶魯或者說常青藤學校的孩子,他們的社會活動都相當豐富。這些活動并不一定高大上,但一定是他們自己非常樂意做的事情。
比如說有個學生辦了“數學俱樂部”,和同年級的學生一起探討數學問題,同時給低年級的孩子進行輔導。這件事本身并沒什么驚天動地,但他一直堅持,從九年級直到十二年級。這個過程充分體現出了他對數學的熱愛,并且在校內產生了非常正面的影響。
最后這個孩子被MIT錄取。其實他的平時成績在年級里并不拔尖,但是MIT就看中了他對數學執著的熱愛,以及他自身的獨特性。
幫助孩子找到學習的意義,培養社會責任感
在上海疫情期間,我們宏潤博源出了一個“上海最年輕團長”,這個事跡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被很多媒體報道。(上海封控60天, 我被一個17歲的團長教育了… )
這個孩子年僅17歲,小區里面多數都是中老年人,剛開始管理也比較混亂, 他義不容辭的承擔起了這個責任,居民都非常滿意。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有擔當、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才。他能夠站出來獨當一面,去迎接挑戰,而不是埋頭苦讀只為有一個好成績。
要培養出這樣的孩子,不光要在學業上花很多時間,還需要讓他參加大量的課外活動,去豐富社會實踐經歷。
毫無疑問,他們確實需要為此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成長也是顯而易見的。參加的活動越多,他的人生經歷越豐富,綜合素質也會越來越高。他會更加理解自己到底為什么要學習。
教育的目的,最終不是為了讓孩子考進某個著名的中學或者大學,而是讓他找到自我,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
三、 減少控制欲,把選擇權還給孩子
有很多家長,包括老師,控制欲特別強,總喜歡幫孩子做決定,這其實是在扼殺他們的自驅力。我們要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選擇。一旦自己做出選擇,他就要對這個選擇負責任,想盡一切方法把事情做好。這個過程實際上極大地鍛煉了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會對他日后的發展大有裨益。
將選擇權讓渡給孩子后,馬上會面臨新的問題:如果他的選擇和家長/老師意見相左怎么辦?如果偏離了正確的軌道呢,該不該及時糾正?
提前“預習”,減小信息差
舉行大量的活動,幫助孩子去了解當下的行業發展。比如說我們有一個非常著名的“上海建設周”。把全校的師生分成若干個組,用一周的時間來做項目。
有一組孩子注意到我們學校的房子都比較低矮,只有一到兩層樓,所以屋頂的面積特別大。因此孩子就想到用太陽能來發電,不止給學校供電,還可以為我們國家的電網輸送電源。
于是他們就爬上房頂去實地考察,然后跟學校要相關的用電數據,請新能源專家來做講座,了解最新的發展。最后他們做出了一個非常詳細的報告,并且持續跟進。
這個項目完全是由學生自主去做的,他們通過這樣的活動,做了大量的溝通交流,了解了各行各業的信息。
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要。我們在讓孩子做選擇以前,家長需要做很多的引導工作。每個家長其實都有大量的資源,比如你的朋友來自各行各業,那你平時就可以帶孩子去和他們交流。有的時候無意之間大人們講的一句話,可能就影響了我們的孩子。
比如我們學校舉辦過很多次“家長大講堂”。有一次我們主講的家長在講述自己年輕時候的故事,下面的孩子聽得津津有味,氣氛非常踴躍。
讓孩子自己去做選擇,這個前提是學校和家長要給到孩子足夠的資源和引導。當孩子接觸了大量的信息以后再做出自己的選擇,那么這對他來說將是一次意義非凡的體驗。
學會讓孩子體驗“挫折感”
如果孩子做出了對自己非常不利的選擇,不要直接阻止,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叛逆心比較強,你越是反對,他越要去做。
我們可以采取一些比較巧妙的方法。舉個例子,比如孩子因為喜歡玩游戲,就想要當一名職業電競選手。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帶孩子去深入了解電競行業,以及從事這個行業需要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其實電競對人的心理素質和反應的靈敏度要求是很高的,不像看上去那么輕松。很多時候孩子知道的只是皮毛,你讓他充分去了解后,他就會知道自己的不足,從而做出更正確的判斷。
你還可以請一個電競高手來和他比試比試,親身體驗過“挫折感”后,他就會清楚地明白電競不只是一項簡單的娛樂。
我們要允許孩子去試錯。
當孩子還在你的視線范圍內的時候,他犯一點錯,其實利大于弊。
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在脫韁之前,我們要幫助他做好準備,告訴他應該怎樣去探索自己的人生。這樣的話當他離開你的時候,才能夠跑得更遠。
四、如何幫助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找到內驅力?
初小階段:杜絕事事包攬,把權利還給孩子。
我們回想一下,在孩子剛剛學會說話的時候,他們對這個世界是充滿好奇的,經常會問爸爸媽媽,這是什么那是什么?實際上這就是一種學習。
學習是一種自然的行為,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本領,我們家長要做的是讓孩子保持住這個天性。
千萬不要事事替孩子包攬,一旦有人替他做了,他自己就不愿意再去思考。換句話說,你這樣是在剝奪他自身學習的權利。
我們要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孩子,自己的事情讓他自己去做,這樣他才會充分認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情,而不是父母的責任。這是小學和初中階段家長們要特別注意的。
我們以前總認為,自己作為父母,自然可以去教育孩子。但其實我們也是第一次當父母,同樣沒有經驗,我們也需要不斷去學習,用一些心理學、教育學的知識來武裝自己。
高中階段:幫助孩子做好目標設定
高中階段,家長最關注的,是孩子要進入什么樣的大學。我們可以通過各種途徑讓孩子充分地了解相關信息,引導他做出一個相對正確的選擇。那么做出選擇之后,就需要去設定努力的目標。
目標設定是非常有講究的。太高,孩子可能會產生挫折感;太低,又感覺枯燥無味。所以我們的目標設定一定要在孩子的能力范圍之內。
如果用一個坐標軸表示的話,縱坐標代表目標,橫坐標代表能力。那么這條線應該是斜著向上的,隨著孩子能力的提升,目標也需要不斷提高。處于這樣一種可持續發展狀態,會幫助孩子取得最大的成功。
我們的橫坐標和縱坐標其實是從原點開始的,高中階段實際上是后面這一段,要想發展水平越來越高,起點也很重要。也就是說從小學甚至幼兒園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逐步給孩子規劃起來他的發展路徑,這樣以后才能逐級攀升,順利過渡。
五、已經喪失內驅力的孩子,應該怎么辦?
內卷時代,學習焦慮幾乎席卷了所有孩子,他們本身的好奇心和內驅力正在被一步步摧毀。這個時候,有兩個方面需要我們去做。
第一,家長一定要開始深刻反思自己以往的教育行為。你是怎樣去看待孩子的?你對孩子的期待究竟是怎樣的?
第二,我們要采取措施,換一個環境,幫助孩子走出陰影。
首先是家庭環境。
我們以前總拿自己的孩子跟人家的孩子去比較,這對孩子的傷害其實非常大。現在我們要改變思路,讓孩子自己和自己進行縱向比較,對比以前和現在,哪怕只有一點點的進步,我們也要能看到并且給出積極反饋。
當你對孩子的期望和關注做出改變,孩子可能會重新萌發勇氣,他就會想再努力一下,是不是能做得做好。
然后是教學環境。
如果老師能夠真正把每一個孩子都當成自己的孩子,仔細觀察,找出他們身上哪怕一丁點的閃光點并加以鼓勵,那么孩子以前受到的很多挫折,都會被治愈。他會對老師產生一種信任感,從而更樂意去聽老師的話。慢慢地孩子以前的陰影就會被驅散,做得越來越好。
這其實就是一種人文關懷,如果每個老師對孩子都非常關愛,那孩子們也會變得越來越好。
曾經有個孩子在家休學一個學期后進入我們學校,包容、放松的環境讓他重新找回了自我,漸漸地成績越來越好,進入了美國前三十的大學。
當孩子徹底喪失學習內驅力后,就不用在原地打轉了,你可以試著讓他換一個環境,重新開始,找回自我。
每個孩子內心都藏著一個自我,他希望能夠得到認可。我們要做的是幫助每一個孩子找到他們的亮點,而不是用一把標準的尺子去衡量他們。
對于那些已經遭受困難或者挑戰的孩子,我們要學會去挖掘他們可能已經變得很少的一些閃光點,然后去不斷地放大,星星之火,終會燎原。
培養孩子的內驅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從小做起。一旦發現孩子的內驅力正在慢慢喪失,要馬上采取措施,及時轉換環境,幫孩子把內驅力重新找回來。
以上內容摘自陳文國校長在《領航未來》系列教育訪談節目的講話,囿于篇幅,略有刪改。
「領航未來」是一檔國際教育對話類視頻節目,由“藍橡樹”創始人、哈佛校友張蔚老師,攜手“今日頭條”共同打造,邀請國際教育界“三十位影響力人物”,他們在業內享有盛名、對國際教育看法獨到,他們將帶家長來到一線,近距離地對中國國際教育的發展進行觀察和思考,對孩子的教育選擇不再迷茫和焦慮。 面向對國際教育感興趣的家長,及行業內人士。
- 今日視頻推薦 -
熱文推薦
........................................
【藍橡樹家長圈】家長的圈子決定孩子的人生高度!和數萬家長一起,學習最新最全教育理念和方法;與數百位牛爸牛媽暢聊教育;線上線下家長沙龍提前占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