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來源于上古時期的勞動號子(后發展為民歌)以及祭祀頌詞。詩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詩歌的內容,大家可以參考。
詩歌的表現手法介紹
1、襯托。襯托分正襯和反襯。正襯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襯體作主體的陪襯,突出主體,使所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羅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驚人的美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或者以景物烘托人物,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托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琵琶女的技藝高超和人物凄涼孤獨而悲傷的心情。
2、動靜結合。在中國古代詩歌里,詩人們為了創設意境,特別注意動態描寫,動靜結合是常用的一種寫景手法。在這種手法的運用中,獨出心裁,“每著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的“推”“敲”選用,“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的形容詞用作使動動詞,都是動態描寫的一些典范,在動詞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3、細節描寫。中國古典詩詞一般篇幅短小精悍,這樣就不象敘事性作品那樣有過多的細節描寫。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樣不能忽視了其中的細節描寫。這一點特別需要加以注意。文學作品中真實生動的細節描寫,也能獲得“見微而知著”的效果。
4、象征是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某種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藝術手法。象征體和本體之間存在著某種相似的特點,可以借助讀者的想象和聯想把它們聯系起來。
5、虛實結合(聯想和想象)。王昌齡《送魏二》:“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一二兩句實寫眼前之景,三四兩句通過聯想和想象虛寫朊友夜泊瀟湘的情狀,表現了作者的惆悵和依戀之情。
我國詩歌的大致發展過程
1、春秋時期:《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葉的詩歌。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我們學過《關雎》《蒹葭》等名篇便出于此。
2、戰國時期:屈原用楚國方言,創造出一種新的詩歌體裁,楚辭體。代表作是《離騷》。
3、兩漢時期:漢代詩歌以“樂府”為代表,形式樸實自然,內容豐富多彩,語言通俗深刻。代表作品《十五從軍征》《陌上桑》《孔雀東南飛》等。
4、大唐盛世下的唐詩,詩歌演變中的王朝。唐詩是中國文化燦爛的明珠,是政治面貌和民情生活的真實寫照,不光有文學藝術的光環,還有很大的考古和研究價值,六種風格(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豐富多彩,傳承古代樂符風格,又在基礎上發到創新,融入了詩韻,平仄等。
5、可以說宋詞是一種音樂文學,是繼承古詩詞以后的一種創新和發展。宋詞的特點就是又長又短,便于歌唱,神韻和意韻相結合,是文學百花園里的一朵奇葩玫瑰,熱累眾人對他的喜歡和褒獎,并且留有余香的把它贈送給所有的詩詞愛好者,與唐詩形成了中國詩歌歷史上的絕代雙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