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qzlgzs
(相關資料圖)
“孩子在我不知情的情況下,給游戲充了錢。”
“我是他爺爺,他父母不在身邊,我管不了他呀。”
“孩子上網課需要手機,我不知道他拿手機玩游戲。”
這是某游戲平臺客服工作中最常接聽到的求助電話,每通電話里,都有一個無助的家長。
如今,未成年人沉迷手機游戲的現象越來越普遍,也越來越低齡,大人為此焦慮不已。
孩子沉迷手機只是一個表象,背后的原因,遠比我們想象的復雜。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從家庭這個角度出發,來探討哪些家庭里,孩子更容易沉迷手機和游戲。
NO.1
尊重和認同太少,
無法滿足孩子的現實需要
有人說,一個孩子成績不好的主要原因是沉迷游戲。
其實恰恰相反,很多孩子因為在學校和家庭里找不到學習的自信,才跑到游戲里找自信、找成就感。
玩游戲是成績不好的一種結果,而不是根本原因。
在我的工作經歷中,曾遇到一個14歲的男孩,愛打游戲,不愛說話,成績也在班級里墊底。
父母為了幫他戒除對游戲的沉迷,用盡一切方法,軟的硬的都試過,孩子卻絲毫沒有改變。
直到去年,男孩媽媽生了一場大病,男孩被這突然的變故嚇壞了,在媽媽住院那段時間里,表現得比以前懂事很多。
生病中的媽媽也放棄了和孩子的劍拔弩張,嘗試著和孩子聊天,她想知道孩子究竟是怎么想的。
在她的努力下,孩子終于吐出心聲:
“在您和我爸的眼里,我就是一個學習不好的傻瓜,可是在游戲里,卻有很多人羨慕我打得好,我在游戲里面有好多朋友,他們都認同我,他們不會因為成績看不起我。”
“看不起”這三個字,深深刺痛了媽媽的心。
她才意識到,每一次對孩子學習上的不滿和打擊,孩子表現出的“不屑一顧”都是內心受傷的掩飾,他一直渴望著父母的肯定。
男孩這段話,也是很多喜歡玩手機的孩子內心的聲音。
游戲之所以讓孩子那么著迷,不單單是自控力差的問題,在生活中得到認可太少、找不到自己的價值才是大問題。
在家缺乏價值認同,精神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當孩子無法在家庭中獲得這些基本需求時,他們便會到虛擬世界中去尋求。
某種程度上來說,手機里的游戲遠比大人更懂孩子的心:過關斬將的痛快感,每闖一關的獎勵,正面且及時反饋給孩子的每一點進步;網絡世界的社交還很方便,拿起手機,他們就可以一呼百應。
孩子可以在屏幕里找回一點點對生活的控制感,所有的委屈和壓抑都能在游戲中釋放,成就感得到巨大的滿足,這是他們在家里、在學校里體會不到的。
畢竟一回到家,他們就是那個成績差、一無是處、讓大人頭疼的孩子。
這種落差,讓很多孩子很難抵抗網絡世界的誘惑。
所以現實生活中,父母能夠多些信任和理解,并總是能給孩子積極的反饋,他們才不會那么容易陷入手機成癮的泥淖。
NO.2
陪伴和溝通太少,
沒有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孩子行為問題的背后,大多是親子關系出了問題。
手機問題亦是如此。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小學生及其家長網絡游戲認知與態度研究報告》顯示:在親子關系很好和比較好的家庭中,孩子網絡游戲成癮的比例合計為4.3%,而在親子關系很不好和不太好的家庭中,孩子網絡游戲成癮的比例合計為14.8%。
一段不良的親子關系,會引起孩子的空虛、逃避甚至是逆反心理,進而去游戲里尋找快樂。
比如忽視:
在我們身邊,帶孩子玩手機是最常見的現象之一,不少父母一旦忙起來,就把手機丟給孩子,孩子瞬間安靜下來。
《少年說》中,小學生葉子健委屈大喊:
“你們大人總是這樣,為了圖現在的安靜,用手機穩住我們。等我們長大了,沉迷于手機,你們又會覺得,是手機耽誤了我們。
可是你們有沒有想過,在小的時候,是誰把手機塞到我的手里?又是誰,放棄了對我的關愛和陪伴?”
如果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互動太少,加上父母的壞榜樣,孩子愛上手機只是時間問題。
再比如專制:
有一位爸爸對孩子特別嚴格,每天給孩子的日程安排得滿滿的,孩子稍有出錯,就要被他嘮叨甚至打罵,像手機這樣的東西,更是不讓孩子碰,他甚至學網上的家長,在家里安裝了一個攝像頭,監督孩子學習,讓孩子對他又怕又恨。
在這種密不透風的控制,換來的是孩子更為嚴重的叛逆。
孩子今年上了高中,受同齡人的影響,對游戲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背著父母,偷偷在學校借同學的手機玩,還用平時省下的零花錢,買了一部二手手機,從此一發不可收。
親子關系缺失和沖突,孩子對父母的依戀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都很容易將孩子推向網絡虛擬世界去尋求新的寄托。
在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對網絡過度依賴的孩子,對父母都有著很強的敵對情緒,而這種情緒在孩子沉迷之前就已經出現。
孩子沉迷手機,其實只是親子關系出現問題的表現之一。
如果父母與孩子的親密度很高,親子之間有穩定、安全的情感聯結,孩子反而越不會沉迷于網絡游戲,因為高質量的親子陪伴和對話可以替代過多的無意義的屏幕時間。
NO.3
父母經常爭吵,家庭氛圍太差
長期生活在存在婚姻沖突的家庭環境中,孩子沉迷手機的概率也大大增加。
綜藝節目《老師請回答》里,有一個喜歡玩游戲的15歲的少年,高中上了一年學以后就停學在家里打游戲,夢想成為一名電競選手。
做父母的,自然是不會同意孩子選擇這樣一條路。
他們用各種極端的方法阻止孩子,斷網、沒收電腦和手機,沒想到得到的結果卻是更激烈的反抗,孩子將家里的電腦、電視都砸了。
然而,老師在幫助孩子的過程中發現,少年并不是一開始就對游戲有很大興趣,在他開始喜歡游戲的那段時間,正是父母感情不和、鬧離婚的時候,他的家庭中充滿不安,與父親的關系也如履薄冰。
游戲的出現,某種程度上成為他的宣泄,也被他用做逃避現實中不想面對的事情的工具。
當家庭一旦出現問題,手機里的世界,都成了孩子的“避難所”。
很多沉迷網絡的孩子本身并不是真的被游戲所吸引,要么是來自家庭的壓力太大,讓他們想逃離;要么是家庭氛圍太差,孩子希望通過做出出格行為引起父母的注意。
我曾經看過一組數據,在穩定的家庭中,孩子沉迷手機的風險就越低,相反,家庭越動蕩,比如父母離婚、單親家庭、家庭氣氛壓抑,都會加劇孩子對游戲的上癮程度。
有研究也指出:父母關系不和會影響青少年人格的健全與發展,造成子女心理障礙,促使他們在虛擬網絡世界尋找缺失的溫暖和理解,從而引發網絡成癮。[1]
在沖突不斷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內心常常感到孤獨、壓抑和失敗,而玩游戲的時候就是短暫喘息放松的時刻。
家庭健康,孩子心理才能健康。
想要孩子遠離手機成癮行為,就要建立健康的家庭關系。
有人說,沉迷手機的孩子就像活在氣泡里的孩子,里面的孩子不想出來,外面的大人進不去。
沉迷手機和游戲的孩子,表面上看難以管教、偏執,其實他們的內心都有一個黑洞,沒有游戲的時候,被迷茫和無助所占據。
我們總想方設法地去改變這樣的孩子,其實最需要改變的是家長自己。
改變我們和孩子溝通的態度,改變我們陪伴孩子的方式,改變家庭的不和諧的氛圍,用愛填滿孩子內心的空虛。
愛和陪伴給足了,孩子就會有你想象不到的變化。
參考資料丨 [1]鄧林園,方曉義,閻靜.父母關系、親子關系與青少年網絡成癮的關系及其作用機制[J] .中國特殊教育,2013 (9 ):73-79.
END
本文來源|錢志亮工作室(ID: qzlzgs)
本文作者|錢志亮,北京師范大學教學名師。專注于特殊教育、家庭教育、幼兒教育領域。著有《入學早知道》《科學的早期教育》《急用先學的140個漢字》等。
插畫設計|在在
責任編輯|王佳實
更多精彩資訊,請點擊閱讀原文,下載中國教育報APP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