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孝文帝北魏王朝的第六位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為元宏。由于拓拔宏深受祖母馮皇太后漢化改革的影響,親政后繼續推行漢化改革。孝文帝的改革,對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
整頓吏治——規定地方長官的任期按治績優劣為定,優者升級而久任,劣者降黜。北魏建立以來地方官沒有固定的俸祿,貪污勒索公行。太和八年(484),始頒行俸祿之制,申明在俸祿之外貪贓滿絹一匹者,即處死刑。
均田制——太和九年,頒布均田令,孝文帝改革規定15歲以上男子皆從政府手中領取露田40畝、桑田20畝,婦女領取露田20畝。露田加倍或加兩倍授給,以備休耕,至年滿70還官。桑田作為世業,不須還官,可賣有余或買不足,但要栽種一定數量的桑、榆之類樹木。
三長制——均田制實行稍后,又推行三長制,重建秦漢以來的鄉官系統,取代宗主督護。民戶五家立一鄰長,五鄰立一里長,五里立一黨長,是為三長,負責檢查戶口,征發賦役。三長雖亦多用豪強大姓擔任,但在三長制下豪強不能再隨意地蔭占民戶,國家對社會基層的控制有了顯著加強。
漢化政策——孝文帝本人有相當深的漢文化修養,親政后推行了一系列比較激進的漢化措施。太和十八年(494),將首都從代北的平城遷至漢魏舊都洛陽。下令改革鮮卑舊俗,以漢族服飾取代鮮卑服飾,朝中禁鮮卑語,改說漢語,遷洛鮮卑貴族一律就地落籍,死后不得歸葬代北。改鮮卑姓為漢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
孝文帝改革影響
1、孝文帝所推行的漢化改革措施有利于緩和階級矛盾,為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于曹魏時創立的九品中正制在西晉時已經變成了從世家大族中選拔官吏的局面,并演化出了士族與庶族兩大社會階層,“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之名言,便出于此。
2、由于鮮卑族自身并未得高深的文化素養,沒有獨立的政治改革思想,導致一味照搬此前的漢族政權政策,孝文帝改革后也就繼承了這一已經嚴重影響社會發展的門閥制度。門閥制度由魏晉進一步延伸到了南北朝時期,直到隋朝建立科舉制度時方才廢止。
3、孝文帝改革實行均田制、三長制和改革戶調制,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士族門閥地主,抑制了他們的惡性發展,也有助于招引廣大勞動人民回到土地上來,開墾荒地,恢復和發展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