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這一天大家都有吃餃子的習慣,而且因為“立冬補冬,補嘴空”的說法,所以大家在這一天都要吃一些有滋補功效的食物。
(資料圖片)
立冬要吃什么
立冬后,意味著冬季正式來臨,為了驅趕寒冷,人們會吃些滋陰補陽,熱量較高的食物,如雞、鴨、魚、肉等。冬季適合進補,所以大家還會在里面加入些中藥一起熬制,這些食物不但能補腎開胃,同時還能強身健體,有很好的養生功效。
立冬吃甘蔗和炒香飯。在廣東地區,立冬這天有吃甘蔗、炒香飯的習俗,所以說,甘蔗也是“補冬”的食物,而且有“立冬食蔗齒不痛”的說法,意思就是說,立冬這天吃甘蔗可以保護牙齒。
立冬后的甘蔗不但吃了不上火,而且還有很好的滋補效果。
立冬吃餃子。我國的北方在立冬這天有吃餃子的習慣,因為北方的冬天比較冷,而餃子的外形像耳朵,大家認為在立冬這天吃餃子,耳朵就不會被凍到了。
立冬是我國的一大節氣,民間有秋收冬藏的含義,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休息一下,順便做點好吃的。雖然每個地方吃的東西不一樣,但是立冬進補的目的是一樣的。
立冬習俗
1、祭祀:立冬在古代社會是“四時八節”之一,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在我國部分地區有祭祖、飲宴、卜歲等習俗,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祈求上天賜給來歲的豐年。
2、補冬:諺語 “立冬補冬,補嘴空”,古時農民勞動了一年,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順便犒賞一家人的辛苦。便在立冬這天殺雞宰羊或以其他營養品進補。
立冬“補冬”,家家戶戶要熬制草根湯,將山白芷根、鹽膚木根、山蒼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鍋熬煮出濃濃的草根湯后,撈去根塊,再加入雞、鴨、兔肉或豬蹄、豬肚等熬制。
3、釀黃酒:立冬之日開始釀黃酒,是傳統的釀酒風俗。冬季水體清冽、氣溫低,可有效抑制雜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溫長時間發酵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風味,是釀酒發酵最適合的季節。
因此在民間,人們把從立冬開始到第二年立春這段最適合做黃酒的時間稱為“冬釀”,祈求福祉。
4、吃赤豆糯米飯:立冬之夜,還有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
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5、舂“交冬糍”:立冬這一天,有的地方民間風俗有舂“交冬糍”,用來慶祝好收成。糯米蒸熟后倒入石臼,揪成乒乓球大小,細細地揉成團,做好的小糍粑滾以白糖花生粉,擺放在大海碗里,食用時用筷子一口氣串上幾粒,就像撥浪鼓,所以也叫“撥浪糍”。
做好“交冬糍”,得敬一敬土地神,感謝他慷慨的給予。
6、冬泳:有意思的是,慶祝立冬的方式現在也有了創新,在哈爾濱,立冬之日,黑龍江省冬泳協會的健兒橫渡松花江,以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